理氣-中華語文大辭典
理氣理气ㄌ丨ˇ ㄑ丨ˋlǐqì1.調理人體中不正常的氣息現象。一般指中醫治療氣滯、氣虛、氣逆等病症的統稱。[例]疏肝~︱~藥物。2.指文章的義理與氣勢。[例]文以~為主,行以忠孝為先。3.宋明理學用語。指形而上的道與形而下的器。朱熹的理氣論認為:「理」是抽象的事物法則,也稱為「道」、「太極」;氣是具象的事物本身,展現理的運作。4.堪輿學用語。以生剋、卦象、方位、時間等論風水吉凶。與「巒頭」分析山形水勢不同,兩者相互搭配。
理氣 -中国文化史辞典
指理和氣的關系,亦即道和器的關系。宋以前哲學家很少談到理氣範疇,自宋以後,理氣問題成為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爭論的焦點。程頤的哲學最高範疇是“理”(道),他發揮《易·系辭上》的思想,說:“氣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二程遺書》卷二)道(理),是非物質的,氣是物質的。南宋朱熹發揮程頤的理氣說,認為“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朱子文集·答黃道天書》)也就是說物質性的“氣”,本原於非物質性的“理”。陸九淵把程朱的客觀精神的“理”搬進主觀世界,提出“心即理”說(《象山全集》卷八)。明王守仁發展了陸說,認為“物理不處於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無物理矣”。“心”成為世界本原,“理”在心中,“氣”則是“理”的“流行而言”(《傳習錄》中)。與上述相對立的是唯物主義的理氣論,如南宋陳亮,他說:“夫道(即理)非出於形氣之表,而常行於事物之間者”(《龍山文集·勉強行道大有功》)。明王廷相提出“氣”是最高範疇的唯物一元論,以“空即太虛,沖然元氣”,“元氣之上無物”(《雅述上》)的觀點,反對程朱的氣上有理說。明清之際王夫之認為:“凡虛空皆氣也,聚則顯,顯則人謂之有;散則隱,隱則人謂之無”,“理在氣中,氣無非理”(《正蒙·太和篇》注),回答了“有無”問題,否定了程朱的“理在氣先”和陸、王的“心即理”的唯心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