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殺予奪-中華語文大辭典
生殺予奪生杀予夺ㄕㄥ ㄕㄚ ㄩˇ ㄉㄨㄛˊshēnɡshā-yǔduó指統治者對人民的生命、財產隨意處置(生殺:讓人活或死)。[例]皇帝握有~的大權。
生殺予奪-教育部成語典【台湾】
生殺予奪㊣ㄕㄥ ㄕㄚ ㄩˇ ㄉㄨㄛˊshēng shā yǔ duó殺生與奪殺生與奪、予奪生殺予奪生殺、生死與奪生死與奪釋義生存、殺害、給予、奪取。比喻人切身的一切事情。#語本《周禮・春官・內史》。典源#《周禮・春官・內史》①內史②掌王之八枋③之法,以詔④王治。一曰爵⑤,二曰祿⑥,三曰廢⑦,四曰置⑧,五曰殺⑨,六曰生⑩,七曰予⑪,八曰奪⑫。執國法及國令之貳,以考政事,以逆會計。掌敘事之法,受訥訪,以詔王聽治。凡命諸侯及孤、卿、大夫,則策命之。凡四方之事書,內史讀之。王制祿,則贊為之。以方出之,賞賜亦如之。內史掌書王命,遂貳之。注①典故或見於《荀子・王制》。②內史:周禮春官之屬,掌爵、祿、廢、置、殺、生、予、奪之法。③八枋:八柄,即爵、祿、廢、置、殺、生、予、奪。④詔:音ㄓㄠˋ,告訴、告誡。⑤爵:古代封給貴族或功臣的名位。⑥祿:俸給、官俸。⑦廢:停止、捨棄。⑧置:建立、設立。⑨殺:殺害。⑩生:生存。⑪予:給予。⑫奪:奪取。參《荀子・王制》君子者,天地之參也,萬物之揔也,民之父母也。無君子,則天地不理,禮義無統。上無君師,下無父子,夫是之謂至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始則終,終則始,與天地同理,與萬世同久,夫是之謂大本。故喪祭、朝聘、師旅,一也;貴賤、殺生、與奪,一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農農、士士、工工、商商,一也。典故「生殺予奪」分別指生存、殺害、給予、奪取。根據《周禮・春官・內史》記載,周朝內史掌管:爵、祿、廢、置、殺、生、予、奪等八柄,後來「生殺予奪」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切身的一切事情。出現「生殺予奪」的書證如宋・蘇洵〈上皇帝書〉:「其一境之內,所以生殺予奪,富貴貧賤者,皆自我制之,此固有以臣妾之也。」書證①宋・蘇洵〈上皇帝書〉:「其一境之內,所以生殺予奪,富貴貧賤者,皆自我制之,此固有以臣妾之也。」②《元史・卷四七・順帝本紀十》:「一應軍機政務,生殺予奪,事無輕重,如出朕裁。」③《明史・卷二四四・楊漣列傳》:「陛下春秋鼎盛,生殺予奪,豈不可以自主?」④《東周列國志・第九七回》:「夫制國之謂王,生殺予奪,他人不敢擅專。」用法義比喻人切身的一切事情。類用在「生死大權」的表述上。例①落在敵人手中的俘虜,生殺予奪全由他人決定。②在君主專制的社會,君王對臣民有生殺予奪的大權。③這個暴君大權在握,生殺予奪全憑一己喜怒,因此沒有一個人不懼怕。④在這個專制的國家中,執政者握有生殺予奪之權,人民毫無自由權利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