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中華語文大辭典
病入膏肓病入膏肓ㄅ丨ㄥˋ ㄖㄨˋ ㄍㄠ ㄏㄨㄤbìnɡrù-ɡāohuānɡ語本《左傳‧成公十年》。形容病情十分嚴重,到了不能治癒的程度(膏肓:古人稱心尖脂肪為「膏」,心臟和膈膜之間為「肓」,認為這裡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比喻事情嚴重到無法挽回的地步。[例]他已~,恐怕沒多長時間了|他的毒癮已~,一般的勸說無濟於事。
病入膏肓-典故小词典
也作“病在骨髓”。膏肓(hung) : 中医学以心尖头脂肪为“ 膏”, 以心脏与横膈之间为“肓”, 并认为病到了膏肓间就无药可治了。指病情严重, 无法挽救。后泛指问题严重, 无法挽救。
〔出典〕《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 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 惧伤我, 焉逃之?’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 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 在肓之上、膏之下, 攻之不可, 达之不及, 药不至焉, 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用例〕宋代王谠《唐语林》卷五《补遗》:“请足下多服续命之散, 数加益智之丸, 无令病入膏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