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聞鼓-中華語文大辭典
登聞鼓登闻鼓ㄉㄥ ㄨㄣˊ ㄍㄨˇdēnɡwénɡǔ〈書〉古代帝王為聽取臣民諫議或冤情,在朝堂外懸鼓,允許臣民擊鼓上聞。晉代始設,後歷代沿用。宋代有登聞鼓院。[例]有擊~以聞於上,上命先君總三司以聽理,至則平反之(唐‧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
登聞鼓 -中国文化史辞典
古代帝王為聽取臣民諫議或冤情,懸鼓於朝堂外,許擊鼓上聞,謂之登聞鼓。其事起於周。《周禮·夏官·太仆》有“建路鼓於大寢之門外”的記載,此鼓的作用就是有“窮冤失職則來擊此鼓以達於王”。登聞鼓之名起於晉,見《晉書·範堅傳》。此後,曆代多有。《隋書·刑法志》:“有枉曲縣不理者,令以次經郡及州,至省(謂尚書省)仍不理,乃詣闕申訴。有所未愜,聽撾登聞鼓,有司錄狀奏之。”《明史·刑法志》:“登聞鼓,洪武元年置於午門外,一禦史日監之,非大冤及機密重情不得擊,擊即引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