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盆-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盂蘭盆ㄩˊ ㄌㄢˊ ㄆㄣˊyú lán pén佛教用語。意為倒懸。指餓鬼道眾生活在像被倒吊般的痛苦中。為梵語 Ullambana 的音譯。佛教徒於僧團結夏安居結束日(農曆七月十五日),用豐盛的供品,供養三寶以救先人倒懸之苦,相傳是出自目蓮救母的故事,有「盂蘭盆經」述說其事。在唐時,已將「盆」解為盛食物的器具,宋代民俗便演變成中元節祭祀祖先及占侯之物。用竹竿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面編織成一個盆碗形以放紙錢等物的器具,稱為「盂蘭盆」。除了作祭祀之用外,在焚燒後,看盆倒所向,也可以占氣候。
盂蘭盆-辞源3
【盂蘭盆】㊀梵語的音譯,又譯作烏藍婆拏,意譯爲救倒懸。盂蘭盆經言 目連依佛祖言,於農曆七月十五日置百味五果供養十方僧衆,使其母解脱於餓鬼倒懸之苦。舊俗七月十五中元節延僧尼結盂蘭盆會,誦經施食,義始於此,俗謂之放焰口。參閲 唐釋 玄應 一切經音義三四 盂蘭盆、韓鄂 歲華紀麗三 中元。㊁ 北宋祭祀之物。東京(開封)風俗,每中元節,具素食祭祖先,織竹爲盆,中置紙錢,下以一竹竿支撑,用火燒,視盆倒所向而占冬之寒溫。或以竹竿破爲三腳,上織燈窩,稱爲盂蘭盆,挂搭衣服冥錢於上燒之,貢素食,穄米飯,祭祖先以告秋成。參閲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七、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八 中元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