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州 -中国文化史辞典
成都的古稱。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設立的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區相當於今西川、雲南、甘肅、陝西、湖北、貴州的部分地區。東漢以後,轄區漸小。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為蜀郡。唐初至玄宗開元年間、北宋太宗時,曾先後改蜀郡、成都府為益州,州境有成都平原,自漢代以來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成都在西漢時期與洛陽、邯鄲、臨淄、宛合稱五都,是全國主要的都會。西漢後期,益州成為中國西南部最大的商業中心城市,也是中國是早的茶葉市場。公元214年,劉備滅劉璋,自領益州牧。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世稱蜀漢。唐代,益州也是著名的城市,有“揚(揚州)一益二”之說。
益州-辞源3
【益州】㊀州名。漢武帝時置,爲十三刺史部之一。三國 蜀於 益州分置 梓潼等五郡。三國 魏至 南齊皆分置 益州爲 梁 益二州。隋 開皇初廢。益州故地大部在今 四川省境内。唐 宋時曾先後改 蜀郡 成都府爲 益州。參閲 嘉慶一統志三八四 成都府。㊁郡名。漢 元封二年置,治 滇池縣(今 雲南 晉寧縣 晉城鎮)。三國 蜀 建興三年改爲 建寧郡,晉 太安二年復置 益州郡,永嘉二年廢。其地大部在今 雲南省境内。參閲 嘉慶一統志四七六 雲南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