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dào)贼(zéi)-文言同义辨析
盗(dào)贼(zéi)
“盗”、“贼”同指偷窃和抢取财物的行为和人,同是动词,也同作名词,但它们不仅有区别,而且它们的古义和人们熟知的现代义恰恰相反。
“盗”,本写作“盜”,甲骨文作“ ”,上面是“ ”,“ ”是“涎”xiɑn(口水)的本字,象一个人张着大口流着口水,下面是个“舟”字(早期古文从“舟”从“皿”没有分别,所以这“舟”字就是“皿”,即“器皿”的意思)。意为看到别人器皿里的东西就起贪心,流着口水,想偷了。《说文》:“盗,私利物也。”“盗”是个会意字,即“贪图财物而偷”,“偷窃”的意思,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这里“盗”是动词。引申为偷窃财物的人,如《韩非子·智子疑邻》:“不筑,必将有盗”。也引申为抢劫财物的人,如《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贼”,小篆作“ ”,左边是“贝”,中间是“刀”,右边是“戈”,意谓“用戈若刀毁贝”,是个会意字。“贼”的本义是“毁坏”、“危害”。《说文》:“贼,败也”,是动词。《论语·先进》有“贼夫人之子”(害死别人的儿子);《论积贮疏》有“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两句中的“贼”都是“害”、“危害”的意思,用的是本义。作名词用,是对封建社会违法乱纪、干重大坏事的乱臣的蔑称,如《赤壁之战》:“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贼”又用于对叛乱者、入侵者或强盗的蔑称,如《童区寄传》:“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这里“贼”是“强盗”、“抢劫者”之意。又如《大铁椎传》:“贼二十余骑四面集”,“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这里“贼”也是“强盗”的意思。
“盗”、“贼”在古时的意义和现在的意义恰恰相反。“盗”较轻,指偷窃行为和偷东西的人(现在叫“贼”、“小偷”);“贼”较重,指抢劫财物的人(现叫“强盗”)。
有时“盗”、“贼”连用,指抢劫的人,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忍能对面为盗贼”。
“盗”可引申为用不正当手段营私或谋取的行为,如成语“欺世盗名”。“贼”可引申为“凶狠”、“狠毒”,如“阴贼”。还指为外敌服务者,如“卖国贼”等等。两相比较,“贼”的用法比“盗”要广些。
还有一点要指出:古书中常把奴隶或农民起义军称作“贼”,那是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污蔑,读书时应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