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陀-中華語文大辭典
盤陀盘陀ㄆㄢˊ ㄊㄨㄛˊpántuó1.〈書〉石頭不平的樣子。[例]中泠南畔石~,古來出沒隨濤波(宋‧蘇軾〈遊金山寺詩〉)。2.〈書〉指不平的石塊。[例]香海橫流事特奇,~安穩勝須彌(清‧曹寅〈題姚後陶比丘小像詩〉二首之一)。3.〈書〉曲折回旋的樣子。[例]一遭都是~路徑,闊狹不等(《水滸傳‧第四十七回》)。4.〈書〉指鞍墊。[例]香風簇簇錦~(元‧楊允孚《濼京雜詠》)。
盤陀-辞源3
【盤陀】陀,也作“陁”。㊀石不平貌。唐 王建詩二 北邙行:“蒿草少於松柏樹,㵎底盤陀石漸稀。”宋 蘇軾 分類東坡詩五 遊金山寺:“中冷南畔石盤陁,古來出没隨濤波。”也指不平之石。宋 陸游 劍南詩稾二九 山園雜賦:“偶據盤陀坐,還扶楖栗行。”㊁謂回旋曲折。水滸四七:“好個 祝家莊,盡是盤陀路,容易入得來,只是出不去。”㊂鞌墊。唐 杜甫 杜工部草堂詩箋八 魏將軍歌:“星纏寶校金盤陁,夜騎天駟超天河。”㊃冶煉破銅。新唐書 食貨志四:“先是諸鑪鑄錢窳薄,鎔破錢及佛像,謂之‘盤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