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中華語文大辭典
盧溝橋卢沟桥ㄌㄨˊ ㄍㄡ ㄑ丨ㄠˊlúɡōuqiáo橋名。位於北京豐臺永定河上,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因跨越盧溝河(今永定河)而得名。全長266.5公尺,寬7.5公尺,下分11個涵孔,是現存最大的古代多涵孔圓弧拱橋。橋身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有臥伏的大小石獅共501個,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橋東碑亭內立有清乾隆皇帝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為燕京八景之一。與河北的趙州橋、福建的洛陽橋和廣東的廣濟橋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橋」。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發生「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的起點。也作「蘆溝橋」。
盧溝橋 -中国文化史辞典
位於北京市區西南約十五公裏處,橫跨永定河,因永定河原名盧溝河,故名。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清康熙時被洪水沖毀,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橋長二百六十六米餘,寬七米半,共有十一孔,橋旁有石雕護欄,共有望柱二百八十根。柱頭上雕有石獅四百八十五個,或伏或臥,或俯或仰,千姿百態,極為傳神。橋東有“盧溝曉月”碑亭。此橋除橋面、部分石雕與石欄系曆代修補外,大部仍為金代遺物,是名聞中外的古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即在此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