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ī shú
1、祖父幼读私塾,少时倚马千言颇有些文名。
2、他从小一面务农,一面断断续续读了8年私塾.
3、在古代中国,许多私塾先生都周游各国宣传他们的哲学思想.
4、第二章论述古代私塾语文的一般特征.
5、担任山村私塾塾师的这几年里,苏醒并不曾收过学生家里半分银钱。
6、他们说,在民国时,钱氏家族除合请私塾外,已办有现代小学。
7、顺生少时上过几年私塾,识文断字。
8、还有私塾蒙童抬孔子木主求雨,或者取“笑狗天落雨”。
9、朱景庐幼读私塾,背书快,理解力强,尤其是对对子,对得又快又工整。
10、小时曾在本巷读私塾,因家贫转而学商。
11、他的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聪慧,在家里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得到先生的赞美.
12、警察大队长李文彬是黑龙江省双城县三姓屯人,因家贫只读了三年私塾。
13、而从旁边的巷子拐进去,甲第巷98号民宅,过去是粘氏子弟的私塾,名曰“皆山”。
14、7岁开始接受私塾教育,15岁进入荣成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就读。
15、隋艳凤出生在一个大家,读过私塾和女子中学,也有过革命的冲动。
16、王明资质聪颖,6岁入私塾,8岁能为乡邻写春联。
17、爷爷还是送他去上了两年私塾,就是说也还属于能够粗通文字吧。
18、月老祠,也称鸿禧堂,离私塾不是很远。
19、他6岁起在舅父的私塾读书,17岁入河津县高小。
sī shú
1、[
学宫]xué gōng
1.学校。汉 刘向《列女传·邹孟轲母》:“復徙舍学宫之旁。”宋 叶适《蔡知閤墓志铭》:“亲至学宫,课率诸生,劝教有义,士人兴起。”清 钱谦益《特进光禄大夫孙公行状》:“年十餘岁,徒步从职方公读书学宫。”
2.旧指各府县的孔庙。为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儒林外史》第四七回:“我们县里,礼义廉耻,一总都灭絶了!也因学宫里没有一个好官。”清 钮琇《觚賸续编·赵公裕后》:“武清县 学宫圮坏,公捐二百金首倡修整。康熙 戊午地震復倾,公独力重建,庙貌聿新。”《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小刀会起事本末》:“刘元帅 坐於学宫明伦堂上,排列仪从,以决是非。”
2、[
黉舍]hóng shè
校舍。亦借指学校。《宋书·臧焘徐广傅隆传赞》:“艺重当时,所居一旦成市,黌舍暂启,著録或至万人。”宋 范成大《送子文杂言》诗:“城东黌舍有佳人,邂逅使我加餐食。”明 谢肇淛《五杂俎·人部四》:“今之释教,殆遍天下。琳宇梵宫,盛於黌舍;唪诵呪唄,嚣於弦歌。”郭沫若《东风集·<咏福建·咏厦门高集海堤>》:“金门 晴靄外,黌舍碧波中。”
3、[
学塾]xué shú
私塾。
4、[
学校]xué xiào
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
5、[
书院]shū yuàn
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术机构和学校。始于唐代,原为皇室所设,掌管校勘经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给皇帝讲解经典史籍等工作。五代各地始建书院。宋代大盛,官府和私人都能开设,均聘请名流,广招生徒,变成读书讲学的场所。明清以来又多成为准备科举考试的地方。清末废科举后,大都改为学堂。
6、[
学堂]xué táng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