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庸調-辞源3
【租庸調】調,diào。唐制,丁男、中男授田一頃,歲輸粟二石,謂之租。隨鄉土所産歲輸綾絹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輸綾絹絁者,兼輸綿三兩;輸布者,麻三斤,謂之調。凡丁,歲無償服役二十日。若不服役,每日交絹三尺,謂之庸。有事加役二十五日,免調;加役三十日,免租調。見 舊唐書 食貨志上、資治通鑑一八七 唐 武德二年“初定租、庸、調法”注。
租庸調 -中国文化史辞典
唐前期賦役制度的田租、力庸和戶調的簡稱。在實行均田制基礎上,武德七年(624年)規定:租,每丁每年納粟二石或稻三石;調,隨鄉土所產,蠶鄉每丁每年納綾、絹、絁各二丈,非蠶鄉納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庸,每丁每年服役二十日,閏月加二日,如不服役,每日納庸絹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中男(十六歲以上)受田後,納租調並服役,成丁(二十一歲以上)後,服兵役。如遇水旱蟲霜成災,損四成以上免租,損六成以上免調,損七成以上課役都免。皇室、貴族、勳臣、官吏等租、庸、調均免。後均田制廢棄,租庸調無法繼續,到建中元年,改行兩稅法。半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