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度-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節度ㄐㄧㄝˊ ㄉㄨˋjié dù①節氣。《史記.卷二七.天官書》:「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斗。」②法度。《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華佗傳》:「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熱便飲,語其節度,舍去輒愈。」③指揮、調度。《後漢書.卷四七.班超傳》:「帝知超忠,……令邑詣超受節度。」④職官名。三國吳所設,掌管軍糧。⑤節度使的簡稱。參見「節度使節度使」條。
節度-辞源3
【節度】㊀謂節序度數。史記 天官書:“斗爲帝車,……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斗。”㊁規則,分寸。漢 王充 論衡 明雩:“日月之行,有常節度,肯爲徙市,故離畢之陰乎?”漢書八三 朱博傳:“又勅,官屬多襃衣大袑,不中節度,自今掾史衣皆令去地三寸。”㊂部署,節制調度。後漢書六五 皇甫規傳:“得承節度,幸無咎譽。”三國志 魏 武帝紀 建安二十三年 注引 魏書:“自作兵書十餘萬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臨事又手爲節度。”㊃官名。三國 吳主 孫權初置節度官,使典掌軍糧。至 唐 景雲二年,以 賀拔延嗣爲 涼州都督,充 河西節度使。自後節度遂爲領兵之官,節制一方,迄 五代 宋不改。參見“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