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度使-中華語文大辭典
節度使节度使ㄐ丨ㄝˊ ㄉㄨˋ ㄕˇjiédùshǐ職官名。統管一道或數州,總攬地方軍、民、財政大權。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始置節度使。起初,僅在邊境設置。安史之亂後遍設於內地,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北宋初解除了節度使的兵權,節度使成為虛銜。遼、金沿置。元代廢。
節度使 -中国文化史辞典
官名。唐初,武將統兵出戰稱總管,無事時鎮守邊地則稱大都督。唐高宗永徽年間以後,都督帶使持節的稱為節度使,但非正式官名。睿宗景雲二年(711年),以涼州都督賀拔延嗣充河西節度使,自此始有節度使官名。唐玄宗開元年間乃立為定制。節度使先是僅在邊境地區設置,玄宗天寶初年,沿邊有九節度使。其職責為總攬所轄地區的軍、民、財政,並兼任駐在州的刺史,而轄區內其餘各州刺史(玄宗時稱郡守)都是其下屬,轄區從二、三州到十幾州,多少不等。安史之亂以後,戰事紛起,內地也相繼設置節度使,地方武將亦常署節度使名號,自置官屬,而且不服從朝廷命令,父死子繼,或者傳位給部下,叫做留後。這些節度使就是所謂“藩鎮”。趙匡胤建立宋朝政權,力糾唐末五代藩鎮專權之弊,以朝官外出主管軍州事,而以節度使的稱號加於所寵宗室近屬、外戚、將相大臣,節度使成為虛銜。遼、金都設節度使。元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