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算-中華語文大辭典
籌算筹算ㄔㄡˊ ㄙㄨㄢˋchóusuàn1.原指用籌(竹、木製成的小棍兒或小片兒)計算;泛指計算、估算。[例]投資餐飲業的成本得仔細~|蓋三間房子得用多少料、多少工,得好好~一下。2.籌劃;謀劃。[例]此人做事魯莽,不善~。
籌算 -中国文化史辞典
用算籌為工具的計算。算籌初為圓形小竹棍,長沙楚墓出土的笥中裝有十二厘米長的細竹棍四十根;《漢書·律曆志》載籌徑一分,長六寸,二百七十一根為一一握,實六觚,尺寸頗與出土物接近。後因棍形的易滾,改為片,並加以縮短。籌的材質不一:秦趙佗有骨制白籌和角制黑籌(南朝宋劉敬叔《異苑》);晉王戎用牙籌;唐有鐵籌(《新唐書·李靖傳》)。“籌”屬“疇”的聲系,西周有世襲疇人,專掌天文數學,疇人後成為數學家的代稱。“算”(筭)亦籌,其古文象雙手弄籌,可能比用“籌”、“策”代表算籌還早。《道德經》曰:“善計者不用籌策。”可見春秋時籌算已相當普遍。登封戰國早期陶器上刻有算籌計數的文字。戰國貨幣上也有一些用算籌記寫的數目為紋式者。《史記》和《後漢書·馬融傳》分別載張良、陳平皆善籌算。籌算完全體現了十進位值制。漢有縱橫二式,數碼各九。唐代有立算、臥算,亦為籌的縱橫置位。這種縱橫相間、遇零空位的布局,十分有利於記位和進位。又因各數位自左至右排列,各數又上下對齊位數,故很容易過渡到采用阿拉伯數碼的筆算。但籌算的工作量大,若解多元高次方程組,則要求算家達到“運籌如飛,人眼不能逐”(沈括論衛樸)的熟練程度。為了提高效率,自古就有“九九表”等口訣(見《荀子·大略》)。南朝宋檀道濟伐魏,於撤退前夜令兵士“唱籌量沙”,以迷惑敵方。唱籌就是高誦口訣。籌算術在中世早期雖屬先進,但其計算過程的中間步驟無法保存,答案也無法校驗,以致影響邏輯推理的發展,這是不如筆算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