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粟-辞源3
【納粟】㊀古代富民向官府捐獻糧食,以換取官爵或減免刑罰。史記 秦始皇紀四年:“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級。”漢書 食貨志上 鼂錯論貴粟疏:“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以後封建王朝於兵興或歲荒之時,往往行納粟之制,以補財用。㊁ 明 清兩代,富家子弟捐納財貨於官府,以入國子監肄業,稱爲監生,可不經過府州縣學攷試,直接參加省城或京城的攷試。其制始於 明 景泰元年。見 明史 選舉志一。
納粟-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納粟ㄋㄚˋ ㄙㄨˋnà sù古代有捐納粟米得官或入國子監,後改用銀兩,以迄清末。《宋史.卷四二九.道學傳.朱子傳》:「訖事,奉乞依格推賞納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