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中華語文大辭典
紡織纺织ㄈㄤˇ ㄓfǎnɡzhī紡紗和織布。
紡織 -中国文化史辞典
紡先於織。紡起源於舊石器時代的制繩,至新石器時代已有陶紡輪。織起源於編席和結網,至河姆渡文化已有原始腰機和引緯工具。吳興錢山漾遺址發現有絹片和平紋苧織品,後者細密程度,已與今之龍頭細布相當。商周有麻、苧、葛、檾、楮、芒、營、蒯等織物,其漚苧、濩葛,織技已很高,制冕用的麻布,細密程度已接近今之府綢。絲織品有繒、帛、素、練、紈、縞、紗、絹、穀、綺、羅、錦等,包括生織、熟織、素織、色織、彩織,平紋、斜紋,重經、重緯。商代已出現回紋圖案的提花織物。至西漢,“薄如蟬翼”的素紗可與今之尼龍紗相媲美;平紋的絹,其經線密度達每厘米一百六十四根;提花、起絨技術已相當高。手搖紡車(繀車)在那時已基本成型,提花機也初具規模。棉織品,今所知最早的是發現於武夷山白岩的商代中期船棺墓葬中的木棉布碎塊。黎族、傣族可能在漢前就植棉織布,《禹貢》所載揚州的棉織品“卉服”、“織貝”,至宋代猶視為珍品。新疆在晉宋間已植棉織布。漢晉間已有彩色罽、毛羅、栽絨地毯,俱見和闐出土物。唐代的緯線起花緯錦,有五彩花卉禽獸行雲之飾,十分華麗。“通經斷緯”之織,以輸入日本的“七條樹皮色袈裟”和安樂公主的百鳥毛尚方裙為代表。宋元紡織空前發展,尤注重工藝。宋代出現了平羅和稀經密緯、飄明飄逸的亮地提花紗。蘇州的宋錦以用色典雅沉重見長,南京的雲錦以重緯為主,濃豔厚重。元代的金錦,以金銀線作花緯或地緯,更顯富麗輝煌。以緞紋為地的行絲,平滑光澤立體感強。至此,織造三原組織:平紋、斜紋、緞紋,均已具備。棉織物,南宋時以嶺南斑布最著名,逐漸推向江淮。元成宗時,松江黃道婆自海南回鄉,推廣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技術,革新碾棉攪車、彈花大椎弓等多種機具,於是松江棉織業興盛,“布被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