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纓-中華語文大辭典
絕纓绝缨ㄐㄩㄝˊ 丨ㄥjuéyīnɡ1.〈書〉漢‧劉向《說苑‧復恩》記載:楚莊王宴飲群臣,日暮酒酣,燈燭忽滅。有人暗牽王后之衣,王后扯斷他的冠纓,告訴莊王,要求查辦絕纓之人。莊王不聽,令群臣都扯斷自己的冠纓,盡歡而罷。後吳兵攻楚,有一楚將抗敵英勇。莊王問他,才知道他就是從前絕纓之人。後以絕纓比喻輕薄犯錯之人,也表示寬厚待人。[例]賓無~之嫌,主無投轄之困(元‧辛文房《唐才子傳‧錢起》)。2.〈書〉形容男女聚會,不拘儀容、禮節。[例]~錯舄,紙醉金迷,卜晝卜夜,歡樂未央(清‧無名氏《帝城花樣‧韻香傳》)。
絕纓-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絕纓ㄐㄩㄝˊ ㄧㄥjué yīng戰國楚莊王與群臣宴飲,日暮酒酣,殿燭熄滅,有人扯美人衣裳,美人絕斷其冠上纓索,請王點火查看。楚王反令群臣盡絕冠纓,而後點火,使扯衣者不致受辱。後二年,楚與晉戰,有一將奮勇殺敵,卒勝晉國,王問其人,即是夜絕纓之人。見漢.劉向《說苑.卷六.復恩》。後以絕纓比喻輕薄犯錯之人。《文選.曹植.求自試表》:「臣聞明主使臣不廢有罪,故奔北敗軍之將用,秦魯以成其功;絕纓盜馬之臣赦,楚趙以濟其難。」晉.張華〈輕薄篇〉:「絕纓尚不尤,安能復顧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