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不容辭-中華語文大辭典
義不容辭义不容辞丨ˋ ㄅㄨˋ ㄖㄨㄥˊ ㄘˊyìbùrónɡcí在情理或道義上不容推辭;理應接受。[例]服兵役是每一個適齡青年~的責任。
義不容辭-教育部成語典【台湾】
義不容辭㊣ㄧˋ ㄅㄨˋ ㄖㄨㄥˊ ㄘˊyì bù róng cí責無旁貸責無旁貸、當仁不讓當仁不讓、義無反顧義無反顧袖手旁觀袖手旁觀、推三阻四、置身事外、臨難苟免、躊躇不前義不得辭義不得辭、義無所辭義無所辭、義不容卻義不容卻釋義道義上不容許推卻。語出唐・岑文本〈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責無旁貸責無旁貸」、「義不容隱」、「當仁不讓當仁不讓」、「義無反顧義無反顧」典源唐・岑文本〈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據《唐文拾遺・卷一五》引)夫顯微闡幽①,義不容辭。功高德盛,資篆籀②之鋪揚;聲飛實騰,載金石以不朽,是以定獻忠穆,漢室之良佐也。注①顯微闡幽:顯示細微的事物,說明隱微的道理,使之顯見著明。②篆籀:篆文和籀文,此處借指文字。典故「義不容辭」的意思就是說道義上不容許推辭。這句成語常用在對需要自己出力協助的事情,因道義責任,不容自己推卸的情況。比較早的文獻資料,見於唐代岑文本所撰的〈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碑文中有「夫顯微闡幽,義不容辭」兩句,意思是說彰顯隱微的功德,是作者在道義上不容推卸的事。在《三國演義・第五八回》中提到曹操集結三十萬大軍南下報赤壁之仇,孫權召請諸將來商議對策,其中張昭建議派魯肅前去荊州找劉備合作,因為「子敬有恩於玄德,其言必從;且玄德既為東吳之婿,亦義不容辭」。原來劉備當時和東吳的許多事,多虧魯肅(子敬)從中穿梭幫忙,加上因為周瑜弄巧成拙,讓劉備娶了孫權的妹妹。本來孫劉兩家各懷鬼胎,這下結了親家,對協力抵抗曹操大軍這件事上,在道義上,應該不會推卸,所以說是「義不容辭」。書證①唐・岑文本〈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夫顯微闡幽,義不容辭。功高德盛,資篆籀之鋪揚;聲飛實騰,載金石以不朽,是以定獻忠穆,漢室之良佐也。」(源)②宋・崔與之〈四川制置乞祠〉:「昨自被命入蜀,誰不以上下和衷為難,臣亦以為難,而義不容辭也。」③宋・韓琦〈謝表〉:「賞斯為誤,義不容辭,敢不祇奉國經。」④《三國演義・第五八回》:「可差人往魯子敬處,教急發書到荊州,使玄德同力拒曹。子敬有恩於玄德,其言必從;且玄德既為東吳之婿,亦義不容辭。」⑤《醒世恆言・卷一七・張考基陳留認舅》:「承姑丈高誼,小婿義不容辭。但全歸之,其心何安!依老夫愚見,各受其半,庶不過情。」⑥《聊齋志異・卷九・小梅》:「妾受夫人諄囑,義不容辭;但匹配大禮,不得草草。年伯黃先生,位尊德重,求使主秦晉之盟,則惟命是聽。」⑦《醒世姻緣傳・第八九回》:「龍氏放聲哭叫,強逼薛如卞兄弟懇央縣官釋放薛再冬的枷號,薛如卞兄弟到此地位,明知理虧,但只是義不容辭,怎忍坐視,即刻起身赴縣,尋著了素姐。」⑧《東周列國志・第三回》:「老夫年邁無識,止為臣子,義不容辭,勉力來此。」」用法義道義上不容許推卻。類用在「積極承擔」的表述上。例①這件事,我義不容辭,就讓我來協助你吧!②投入急難救助,是每個國民義不容辭的責任。③他一向熱心公益,對於募款表演,當然是義不容辭的了。④你是我的莫逆之交,我當然要義不容辭地替你排解困難。⑤既然是關係到兒童福利,我自然義不容辭,願意挺身而出。⑥這件義不容辭的事,別說是你,任何人看了也都會樂意去做。辨似同「義不容辭」及「責無旁貸」都有理當承受,不能推辭的意思。異「義不容辭」側重於按照義理應做的事;「責無旁貸」側重於職責之內應做的事。義不容辭責無旁貸辨似例句〇ㄨ既然是關係到兒童福利,我自然~,願意挺身而出。ㄨ〇禁絕走私,保護人們生命財產安全,是政府~的事。同「義不容辭」及「當仁不讓」都有對於應做的事不推辭的意思。異「義不容辭」側重於按照義理應做的事;「當仁不讓」側重於主動承擔應做的事。義不容辭當仁不讓辨似例句〇ㄨ投入急難救助,是每個國民~的責任。ㄨ〇既然大家推舉我來當主持人,那我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