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嫗能解-中華語文大辭典
老嫗能解老妪能解ㄌㄠˇ ㄩˋ ㄋㄥˊ ㄐ丨ㄝˇlǎoyù-nénɡjiě老婦人也能讀懂。形容文字通俗明白,淺顯易懂。[例]這篇文章深入淺出,造語平易,~,所以廣受歡迎。
老嫗能解-教育部成語典【台湾】
老嫗能解㊣ㄌㄠˇ ㄩˋ ㄋㄥˊ ㄐㄧㄝˇlǎo yù néng jiě淺顯易懂釋義白居易每作一首詩,即令一老婦人讀詩,若了解則收錄,否則再修改。#典出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一・老嫗解詩》。後用「老嫗能解」形容文字通俗明白,淺顯易懂。典源#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卷一・老嫗解詩》白樂天①每作詩,令一老嫗②解之。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故唐末之詩近于鄙俚③。注①白樂天:白居易(西元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下邽人。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詩,作品平易近人,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晚年放意詩酒,號醉吟先生。②老嫗:年老的婦人。嫗,音ㄩˋ。③鄙俚:質樸、粗俗。參另可參考:宋・彭乘《墨客揮犀・卷三》典故唐朝詩人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他的作品平易近人。據《冷齋夜話》記載:他每作好一首詩,都會讀給一個老婦人聽,如果老婦人聽得懂詩的意涵,就收錄;如果不懂,就再修改。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老嫗能解」,用來形容文字通俗明白,淺顯易懂。書證①清・張英《文端集・卷一一・園花十二候歌・序》:「予既以十二花為候,編輯小月令,因作此歌,命小郎廷瑑、廷瓘習讀。……有取于詞諧意淺,童子可歌,老嫗能解,遂不以鄙俚為嫌矣。」②《歧路燈・第五六回》:「智周萬道:『語質詞俚,卻是老嫗能解。』」用法義形容文字通俗明白,淺顯易懂。類用在「淺顯易懂」的表述上。例①這本書讀起來淺白幽默,真可說是老嫗能解。②白居易的詩因為寫得老嫗能解,所以有著廣大的讀者。③歌仔戲所以能流行,正是因為它通俗淺白,老嫗能解。④這位作家的文章平易近人,老嫗能解,因此深受讀者歡迎。⑤流行文化要求的是「通俗」,做到老嫗能解,所以才能吸引許多支持者。⑥讓優美的表演藝術能普及化,做到雅俗共賞,老嫗能解,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