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校

艺空字典 > 考校

考校的拼音

kǎo jiào

考校的同音词

拼音为kǎo的汉字
拼音为xiào的汉字
拼音为kao的汉字
拼音为xiao的汉字

考校的基础解释

1.亦作“攷较”。考试。《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八年》:“伏惟祖宗以来,得人不少,攷较文艺,固有规程,不须变更,以长浮薄,请并如旧制。” 2.考察比较。《红楼梦》第一回:“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攷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清 薛福成《筹洋刍议·利器》:“非由驻洋明练之大员精心攷校,无从得其要领。” 3.考订,校对。清 张惠言《江安甫葬铭》:“受 郑 氏《礼记》,日夜诵习,旁及他 郑 氏书、先 汉 诸儒説,攷校推究,往往通大义。” 4.考核,考察。《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郑玄 注:“乡遂大夫间岁则考学者之德行道艺。”《后汉书·皇甫规传》:“羌戎 未动,策其将反;马贤 始出,颇知必败。误中之言,在可考校。” 5.校核;研究。汉 蔡邕《上汉书十志疏》:“请太师田注考校连年,往往颇有差舛。”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西晋 已往字书,何可全非……考校是非,特须消息。”《宋史·律历志中》:“又史官受詔,以土圭测景,考校二至,差三日有餘。”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御史 张盛藻 疏奏,谓天文、勾股,宜令钦天监五官正天文生揅究;製造工作,宜责成工部考校。”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一》:“做《内经》的不知道究竟是谁,对于人的肌肉,他确是看过,但似乎单是剥了皮略略一观,没有细考校。” 6.犹考课。《北史·房彦谦传》:“左僕射 高熲 定考课,彦谦 谓 熲 曰:‘《书》称三载考绩,黜陟幽明……比见诸州考校,执见不同。进退多少,参差不类。’”《新唐书·选举志上》:“吏部甲令,虽曰度德居任,量才授职,计劳升叙,然考校之法,皆在书判簿歷、言辞俯仰之间。”明 丘濬《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立为考校之法,就积日累久之中,而分德、功与能之目,常才则循夫一定之资,异才则有不次之擢。”参见“考课”。 7.犹考试。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进士归礼部》:“考校取舍,存乎至公。如有请托于时,求声于人者,当首落之。”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取士,至 仁宗 始有糊名考校之律。虽号至公,然尚未絶其弊。其后 袁州 人 李夷宾 上言,请别加誊録。因著为令。而后识认字画之弊始絶。”《宋史·选举志二》引 宋 朱熹《私议》:“古者大学之教,以格物致知为先,而其考校之法,又以九年知类通达、强立不反为大成。”《儒林外史》第二回:“长兄这些年考校,可曾得过甚么梦兆?” 8.拷囚讯罪。明 汪廷讷《狮吼记·摄对》:“早升殿视事,考校罪人。”

考校的详细解释

  1. 亦作“ 攷较 ”。考试。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八年》:“伏惟祖宗以来,得人不少,攷较文艺,固有规程,不须变更,以长浮薄,请并如旧制。”

  2. 考察比较。

    《红楼梦》第一回:“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攷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利器》:“非由驻洋明练之大员精心攷校,无从得其要领。”

  3. 考订,校对。

    清 张惠言 《江安甫葬铭》:“受 郑 氏《礼记》,日夜诵习,旁及他 郑 氏书、先 汉 诸儒説,攷校推究,往往通大义。”

  4. 考查比较。

    《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郑玄 注:“乡遂大夫间岁则考学者之德行道艺。”《后汉书·皇甫规传》:“ 羌戎 未动,策其将反; 马贤 始出,颇知必败。误中之言,在可考校。”

  5. 校核;研究。

    汉 蔡邕 《上汉书十志疏》:“请太师田注考校连年,往往颇有差舛。”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 西晋 已往字书,何可全非……考校是非,特须消息。”《宋史·律历志中》:“又史官受詔,以土圭测景,考校二至,差三日有餘。”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御史 张盛藻 疏奏,谓天文、勾股,宜令钦天监五官正天文生揅究;製造工作,宜责成工部考校。”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一》:“做《内经》的不知道究竟是谁,对于人的肌肉,他确是看过,但似乎单是剥了皮略略一观,没有细考校。”

  6. 犹考课。

    《北史·房彦谦传》:“左僕射 高熲 定考课, 彦谦 谓 熲 曰:‘《书》称三载考绩,黜陟幽明……比见诸州考校,执见不同。进退多少,参差不类。’”《新唐书·选举志上》:“吏部甲令,虽曰度德居任,量才授职,计劳升叙,然考校之法,皆在书判簿歷、言辞俯仰之间。” 明 丘濬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立为考校之法,就积日累久之中,而分德、功与能之目,常才则循夫一定之资,异才则有不次之擢。”参见“ 考课 ”。

  7. 犹考试。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进士归礼部》:“考校取舍,存乎至公。如有请托于时,求声于人者,当首落之。”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取士,至 仁宗 始有糊名考校之律。虽号至公,然尚未絶其弊。其后 袁州 人 李夷宾 上言,请别加誊録。因著为令。而后识认字画之弊始絶。”《宋史·选举志二》引 宋 朱熹 《私议》:“古者大学之教,以格物致知为先,而其考校之法,又以九年知类通达、强立不反为大成。”《儒林外史》第二回:“长兄这些年考校,可曾得过甚么梦兆?”

  8. 拷囚讯罪。

    明 汪廷讷 《狮吼记·摄对》:“早升殿视事,考校罪人。”


考校的按字解释

考校的词典解释

考校-汉语大词典

考校亦作“考较”。
1.考试。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八年》:“伏惟祖宗以来,得人不少,考较文艺,固有规程,不须变更,以长浮薄,请并如旧制。”
2.考察比较。
●《红楼梦》第一回:“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
●清薛福成《筹洋刍议·利器》:“非由驻洋明练之大员精心考校,无从得其要领。”
3.考订,校对。
●清张惠言《江安甫葬铭》:“受郑氏《礼记》,日夜诵习,旁及他郑氏书、先汉诸儒说,考校推究,往往通大义。”
考校(2)1.考查比较。
●《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郑玄注:“乡遂大夫间岁则考学者之德行道艺。”
●《后汉书·皇甫规传》:“羌戎未动,策其将反;马贤始出,颇知必败。误中之言,在可考校。”
2.校核;研究。
●汉蔡邕《上汉书十志疏》:“请太师田注考校连年,往往颇有差舛。”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西晋已往字书,何可全非……考校是非,特须消息。”
●《宋史·律历志中》:“又史官受诏,以土圭测景,考校二至,差三日有余。”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御史张盛藻疏奏,谓天文、勾股,宜令钦天监五官正天文生揅究;制造工作,宜责成工部考校。”
●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一》:“做《内经》的不知道究竟是谁,对于人的肌肉,他确是看过,但似乎单是剥了皮略略一观,没有细考校。”
3.犹考课。
●《北史·房彦谦传》:“左仆射高颎定考课,彦谦谓颎曰:‘《书》称三载考绩,黜陟幽明……比见诸州考校,执见不同。进退多少,参差不类。’”
●《新唐书·选举志上》:“吏部甲令,虽曰度德居任,量才授职,计劳升叙,然考校之法,皆在书判簿历、言辞俯仰之间。”
●明丘浚《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立为考校之法,就积日累久之中,而分德、功与能之目,常才则循夫一定之资,异才则有不次之擢。”
参见“考课”。
4.犹考试。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进士归礼部》:“考校取舍,存乎至公。如有请托于时,求声于人者,当首落之。”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取士,至仁宗始有糊名考校之律。虽号至公,然尚未绝其弊。其后袁州人李夷宾上言,请别加誊录。因着为令。而后识认字画之弊始绝。”
●《宋史·选举志二》引宋朱熹《私议》:“古者大学之教,以格物致知为先,而其考校之法,又以九年知类通达、强立不反为大成。”
●《儒林外史》第二回:“长兄这些年考校,可曾得过什么梦兆?”
5.拷囚讯罪。
●明汪廷讷《狮吼记·摄对》:“早升殿视事,考校罪人。”

考校-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考校ㄎㄠˇ ㄐㄧㄠˋkǎo jiào考核、考試。《禮記.學記》:「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儒林外史.第六回》:「二人聽這話,心裡明白,不講考校的事了。」

考校的引证

考校的成语故事

考校的例句

考校的成语接龙

考校的组词

考校的近义词

考校的反义词

相关字词

考校的反义词 考校的近义词 考校的同音词 考较 校课 课试 试考 检雠 编校 斠画 校核 考校的考是什么意思 考校的校是什么意思

大家都在搜

  • 考校的词语
  • 考能组什么词
  • 考能组什么词语
  • 考可以组什么词
  • 考可以组什么词语
  • 考字可以组什么词
  • 考字可以组什么词语
  • 考字能组什么词
  • 考字能组什么词语
  • 考字开头的成语
  • 考字结尾的成语
  • 校能组什么词
  • 校能组什么词语
  • 校可以组什么词
  • 校可以组什么词语
  • 校字可以组什么词
  • 校字可以组什么词语
  • 校字能组什么词
  • 校字能组什么词语
  • 校字开头的成语
  • 校字结尾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