脯脩 -中国文化史辞典
脯與脩,都是幹肉。《周禮·天官·膳夫》鄭玄注:“脩,脯也。”唐賈公彥疏:“謂加薑桂鍛治者謂之脩,不加薑桂以鹽幹之者謂之脯。”一說二者的區別是:脯是初作成的幹肉,脩是作成時間比較久了的。我國制作脯、脩的曆史悠久,《禮記·內則》有“牛脩鹿脯”,《論語·鄉黨》有“沽酒市脯不食”。南北朝時已有多種制脯方法,如五味脯肉、白脯法、甜脆脯法、脆脯法等等。唐代仇士良家有“赤明香脯”,同昌公主有“紅虯脯”,元明之際有“千裏脯”,皆脯之有名者。我國古代還有所謂“束脩”。十條幹肉為束脩,這是古人互相饋贈的禮物,也指學生向老師敬獻的禮物,《論語·述而》:“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後來“束脩”就用來指學生致送老師的酬金。
脯脩-汉语大词典
脯脩1.干肉。
●《礼记·曲礼上》:“以脯脩置者,左胊右末。”
●孔颖达疏:“脩亦脯也。”
●宋陆游《鸱鸦》诗:“巡檐攫脯脩,入舍掠脍炙。”
●《明史·后妃传一·太祖孝慈高皇后》:“居常贮糗糒脯脩供帝,无所乏绝,而己不宿饱。”
2.犹修脯。泛指学费。
●清吴定《重建古紫阳书院记》:“复约绅士请于所司,于盐荚之例应动支者,岁捐白金三千七百二十两,为多士久长脯脩之费。”
参见“脩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