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粱子弟-中華語文大辭典
膏粱子弟膏粱子弟ㄍㄠ ㄌ丨ㄤˊ ㄗˇ ㄉ丨ˋɡāoliánɡ zǐdì比喻過慣驕奢享樂生活的富家子弟。[例]他雖然出身富有家庭,但卻沒有~那種好逸惡勞的壞作風。
膏粱子弟-典故小词典
也作“纨袴子弟”、“膏粱纨袴”。膏粱: 泛指精美食品。纨袴: 泛指用丝绸制作的精美衣着。喻指过惯了豪奢享乐生活的富贵之家的子弟。
〔出典〕宋代周晖《清波杂志》卷十:“故膏粱子弟,学宜加勤, 行宜加检, 仅得比众人耳。”
〔用例一〕清代黄宗羲《子刘子行状上》:“掌刑卫者, 多膏粱子弟,未必读书而知礼义者也。”
〔用例二〕《好逑传》第十二回:“况此辈不过在膏粱纨袴中作无赖。欲警戒之, 又不知悛改;欲辱弹章, 又实无强梁跋扈之雄。”
北宋-司马光等-一四〇-《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三年》:帝与群臣论选调,曰:“近世高卑出身,各有常分;此果如何?”李冲对曰:“未审上古以来,张官列位,为膏粱子弟乎,为致治乎?”帝曰:“欲为治耳。”
清-虞兆漋--《天香楼偶得·膏粱》:今人称富贵家子弟曰膏粱子弟,言但知饱食,不谙他务也。
宋-周煇--《清波杂志·柳氏家诫》:故膏粱子弟,学宜加勤,行宜加检,仅得比众人耳。
元末明初-罗贯中-九二回-《三国演义》: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
近代-吴趼人-二三回-《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我曾见两个换帖的,都是膏粱子弟,有一天闹翻了脸,这个便找出那份帖子来,嗤的撕破了,拿个火烧了。
唐-孙棨--《北里志序》:故进士自此尤盛,旷古无俦。然率多膏粱子弟。平进岁不及三数人。由是仆马豪华,宴游崇侈。
宋-李昉、扈蒙等-引《王氏见闻》-《太平广记·二八七·青城道士》:众皆睹之,惑众颇甚。其民间少年,膏粱子弟,满城如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