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氣-辞源3
【蒙氣】包圍地面外圍的陰氣。漢書七五 京房傳上封事:“辛酉以來,蒙氣衰去,太陽精明,臣獨欣然,以爲陛下有所定也。”後漢書六一 黃瓊傳:“閒者以來,卦位錯謬,寒燠相干,蒙氣數興,日闇月散。”
蒙氣差 -中国文化史辞典
光線通過地球周圍的大氣,由於大氣的折射作用,觀測者所看到的天體方向和天體的真正方向有差別,星的視高度也常比真高度大,越近地平,這個差度越大,越高越小,到了天頂,這個差度就消失了。這兩個高度的差別叫做“蒙氣差”,現代天文學叫做“大氣折射改正”。十六國時期,後秦的薑岌發現了蒙氣差,並且給予這個現象合乎科學的解釋。他說:“參、伐初出,在旁則其間疏,在上則其間數(細密的意思)。”又說:“日初出時,地有遊氣,故色赤而大;及至中天,上無遊氣,故色白而小。”這是一個重要的發現,也是我國天文學史上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