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閣-中華語文大辭典
蓬萊閣蓬莱阁ㄆㄥˊ ㄌㄞˊ ㄍㄜˊpénɡláiɡé1.樓名。位於山東蓬萊北丹崖山上。建於宋嘉祐六年(1061)。閣樓高15公尺,坐北面南,為雙層木結構建築,閣上四周環以明廊,可供遊人登臨遠眺,是觀賞「海市蜃樓」奇異景觀的最佳處所。閣中高懸一塊金字模匾,上有清代書法家鐵保手書的「蓬萊閣」三個大字,東西兩壁掛有名人學者的題詩。位於蓬萊閣下的仙人橋,結構精美,造型奇特,傳說為「八仙」過海的地方。閣南有三清殿、呂祖殿、天后宮、龍王宮等道教宮觀建築,均依丹崖山勢而築,層層而上,高低錯落,與閣渾然一體,總面積達18900餘平方公尺。閣東有蘇公祠,東南建觀瀾亭,為觀賞東海日出之所,西側海市亭,因為觀望海市蜃樓之境而名。蓬萊閣自古為名人學士雅集之地,閣內各亭、殿、廊、牆之間,楹聯、碑文、石表、斷碣、琳瑯滿目,比比皆是。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齊名。2.詞牌名。雙調,四十六字,有仄韻、平韻兩體,仄韻格為定稿,多用入聲入韻,上下片各三仄韻一疊韻。又名〈憶秦娥〉、〈秦樓月〉、〈雙荷葉〉、〈雲深處〉。
蓬萊閣-辞源3
【蓬萊閣】閣名。在今 山東 蓬萊市北 丹崖山上,下臨海岸。宋 嘉祐中郡守 朱處約就原 海神廟改建。爲州人遊賞之所。閣上有 蘇軾海上詩刻。宋詩鈔 孔平仲 清江集鈔 寄常父:“蓬萊閣下花多少,清曠亭前水淺深。”參閲 山東通志三七 古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