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滿教-中華語文大辭典
薩滿教萨满教ㄙㄚˋ ㄇㄢˇ ㄐ丨ㄠˋsàmǎnjiào原始宗教的一種。因通古斯語族各部落稱巫師為「薩滿」而得名。具有明顯的氏族部落宗教特色,相信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滅,崇拜自然神靈,以能與神靈溝通的薩滿為中心。認為世界分作天堂(上界)、地面(中界)、地獄(下界)三界。主要流行於亞洲和歐洲的極北部。滿、蒙古、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族均曾普遍信仰,舊時在東北地區的赫哲、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等族也相當流行。
薩滿教 -中国文化史辞典
流行於亞洲、歐洲北部的原始宗教。形成於原始社會後期。十七世紀前在我國滿、蒙、維吾爾、哈薩克等族中曾普遍流行。解放前,東北地區的鄂倫春、鄂溫克、達斡爾等族中仍相當流行。“薩滿”一詞,淵源於滿—通古斯語Saman(即因興奮而狂舞的人,意為“巫”)。該教相信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滅,認為世界分三個層次,上界為天上神靈所居,中間是人類所居,鬼魔和祖先神居陰間為下界。上界、下界又分若幹層。宇宙萬物人世禍福,旨有神鬼主宰,神靈賜福,鬼魔布禍。宣稱薩滿與精靈“通神”,能使精靈附體,而後口念咒語,手舞足蹈,敲擊鈴鼓,以此為人消災求福,具有明顯的民族宗教特點。後隨原始公社的瓦解,階級的分化,薩滿教的內容也在不斷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