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shì)见(jiàn)窥(kuī)-文言同义辨析
视(shì)见(jiàn)窥(kuī)
“视”、“见”、“窥”都指“看”,都是动词,但它们在概念内涵和引申意义方面都有不同。
“视”,甲骨文作“ ”,上边是个“示”字,是声符,下面是个“目”,“目”是用来看的。所以“视”的本义是“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黔之驴》:“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见”,甲骨文作“ ”,上边是“目”,下边是“人”,在人头加一只眼睛,表示“看”、“看见”,是个会意字。后来把“目”字由横写改到竖写,就成了现在的“见(見)”字。《说文》:“见,视也。从目儿。”《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察今》:“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游褒禅山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见”都是看见、看到的意思。
综上所说,“视”和“见”的最大区别是:“视”是看的动作(看),“见”则是看的结果(看见、看到)。有个成语叫“视而不见”最能清楚地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即虽然在“看”(指“视”的具体动作),却并没有看到什么东西(指“见”这个看的结果)。
“窥”也是看,不过它是指暗中看或从小孔、缝隙里偷偷地看,如《黔之驴》:“虎……蔽林间窥之”。它与“视”、“见”的区别是明显的。
三个词的引申义也不同。“视”由“看”引申为对人对事的态度———“看待”,如《六国论》:“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与人,如弃草芥”。还可由一般地“看”引申为“仔细地看”、“认真地看”———“视察”,“审察”,如《曹刿论战》:“下视其辙”。“视”又可用作名词,表“目光”、“视力”,如《庖丁解牛》:“视为止,行为迟”。“视”还有“比较”的意思,如《五人墓碑记》:“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见”可引申为“拜见”、“会见”,如《鸿门宴》:“项伯即入见沛公”,《曹刿论战》:“公将战,曹刿请见”。“见”又有“召见”、“接见”义,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又可用作名词“见解”,如成语“真知灼见”、“一得之见”。“见”放在动词前,可表被动,如《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还有一种用法,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如熟语“见教”、“见谅”等。又上古没有“现”字,凡表示“出现”的意思,都用“见”字,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敕勒歌》:“风吹草低见牛羊”,《荆轲刺秦王》:“图穷而匕首见”,这些句中的“见”都通“现”,应读“现”的音(xiàn)。
“窥”由偷看的意思可引申为“窥伺”,即等待时机使坏心,如《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