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帖-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試帖ㄕˋ ㄊㄧㄝˇshì tiě①科舉時代考試時所作的詩,多用古人詩句命題,冠以賦得二字,其詩或五言、七言,或八韻、六韻,在詩中自成一體,稱為「試帖」。②唐時明經考試的方法。即帖經取士,將所習的經文,掩其兩端,中開一行,裁紙為帖,稱為「試帖」。《新唐書.卷四四.選舉志上》:「乃詔自今明經試帖粗十得六以上,進士試雜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後試策。」
試帖-辞源3
【試帖】㊀ 唐制明經科帖經試士,試卷上抄錄經書一段並用紙覆蓋,在紙中間裁開一行,使應試者根據顯露字句補上下文。相當於填空題。新唐書 選舉志上:“乃詔自今明經試帖,麤十得六以上,……然後試策。”㊁ 唐以來科舉攷試中採用的一種詩體。大抵以古人詩句命題,其詩或五言或七言,或八韻或六韻,冠以“賦得”二字,故亦稱賦得體。北宋 李昉等編 文苑英華,自卷一八○至一八九,收試帖詩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