諡號-中華語文大辭典
諡號谥号ㄕˋ ㄏㄠˋshìhào〈書〉古人死後依其生前行跡給予的稱號。帝王的諡號一般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諡號由朝廷賜予,一般文人學士或隱士的諡號,則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
諡號 -中国文化史辞典
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生前的事跡行為和品德評定一個稱號以褒善貶惡,這個稱號就叫作“諡”或“諡號”。評定諡號的標准叫諡法。諡號是用一些固定的字來表達的,這些字具有特定的涵義,用以表示對死者的褒揚、貶斥或哀矜。例如漢文帝,“文”就是諡號,根據諡法,“文”表示“經緯天地”,這是褒揚;隋煬帝的“煬”表示“好內遠禮”,這是貶斥;唐哀帝的“哀”表示“恭仁短折”,這是哀矜。在上古,諡號多用一個字;在後世,除了皇帝之外,諡號多用兩個字,如蘇軾諡“文忠”,嶽飛諡“武穆”。皇帝的諡號,一般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應該注意,諡號並非總是與死者生前的行為相稱,往往有溢美之詞,甚至顛倒是非。例如秦檜死後居然被諡為“忠獻”,五十多年後才改諡“謬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