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學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譯學館ㄧˋ ㄒㄩㄝˊ ㄍㄨㄢˇyì xué guǎn清末為培養翻譯人材而設立的專門學校。修業期限為五年。
清末的翻譯學館 -中国文化史辞典
清末,以先進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帝國主義侵略軍,不斷侵犯我國,使我國淪為半殖民地國家,隨時有亡國的危險。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為了培養俄文譯員,創設俄羅斯文館,直隸內閣。喪權辱國的天津條約簽訂後,因該條約規定以後簽署中外條約只准使用英文,不得使用中文,而清廷官員卻不懂外國文字,清廷遂於1862年7月,沿俄羅斯文館之例,創設了京師同文館,培養翻譯人才。京師同文館剛成立時,只設英文館。次年三月,相繼增設法文館、俄文館。1867年開算學課,以後又開了許多科學技術課程。1872年增設德文館,1896年增設東文館。最後,學制規定學習期為八年,學生在前幾年主要學習中文、外文,在後幾年逐步研究科學並練習譯書。學生畢業後,有的擔任外交官員,參與外交活動;有的到電報局、制造局、船政局、軍事學校等單位擔任要職;有的擔任譯書工作,向國人傳播外國先進科學。1863年在上海設立了廣方言館,招集生徒,專授自然科學、應用科學及外國語文,培養制造船政、翻譯、外務人才。1872年,為了進一步造就高級科技人才,該館選派了畢業生三十人旅美學習。這是我國派遣留學生之始。世界聞名的中國傑出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就是這次派出去的留學生。1869年廣方言館並入江南制造局,後改名兵工中學堂。1866年在福州又設立了船政學堂,招收學生,學習英文法文及制造、駕駛技術,翻譯出版外國科技資料。翻譯家嚴複是船政學堂最早的學生。1864年在廣州曾設立廣州同文館。1901年在北京設立了京師大學堂,後來京師同文館並入京師大學堂,改組為譯學館。當時的一些學館,大致情況相類似。清末的各類翻譯學館,不只培養翻譯人才,同時也培養外交人才、科技人才。各學館皆以教學為主,但師生都進行翻譯圖書資料工作,學館也曾刊行有關外交、財經、地理、化學、解剖和生理等外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