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文-中華語文大辭典
變文变文ㄅ丨ㄢˋ ㄨㄣˊbiànwén唐、五代時期韻文和散文交替運用的一種說唱文學。起初唱佛經故事,後也唱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
變文 -中国文化史辞典
唐代流行的一種韻、散合體的說唱文學。因為這些作品是清光緒年間在甘肅敦煌千佛洞發現的,故亦稱“敦煌變文”。“變文”就是說唱故事的底本,它與“演義”差不多,是把古典的故事,重新再演說、變化一番,使人們容易明白。在唐以前的文體,或是韻文,或是散文。而“變文”語言上最大的特點是韻文與散文結合起來敘述故事。其韻文部分是供演唱的,有五言、六言、七言、三三言或三七合成的十言等。在同一種變文裏,也往往使用好幾種不同體的韻文。散文部分是用來講說的,但由於受當時駢儷文的影響,常常插入很齊整對稱的句式。變文還有一種形式是全部散文,但不常見。變文的內容主要有說唱佛經故事和非佛經故事兩大類。佛經故事中,較著名的有《維摩詰經變文》、《降魔變文》、《目連救母變文》等,其中以《目連救母變文》最為流行。非佛經的故事,包括古代曆史故事、民間傳說。主要有《伍子胥變文》、《孟薑女變文》等。變文的影響很大,唐以後產生的諸宮調、戲文、話本、雜劇、寶卷、彈詞等,都是以韻文和散文相結合的新形式來敘述故事的。近人王重民等編有《敦煌變文集》,輯錄了敦煌出土的變文寫本七十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