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方凤--《与会友书》:和而不流,谑而不虐。
清-夏敬渠-一二九回-《野叟曝言》:我倒想有一法,不如说笑话罢,除了村的陈的不许说,要各出心裁,与你我三人有些关合,谑而不虐,又发得人笑。
近现代-朱光潜-一二-《谈美书简》:这里把“丑”或“可笑性”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提出,其要义就是“谑而不虐”。
当代-王充闾--《生命的承诺》:忽然,姑娘向观众扫了一眼,热情地招手请一位小伙子出来,然后用自编的歌儿,谑而不虐地同他调侃。
近代-梁启超--《饮冰室诗话》:顷从各报中见数章,谑而不虐,婉而多讽,佳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