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鞠-中華語文大辭典
蹴鞠蹴鞠ㄘㄨˋ ㄐㄩˊcùjúㄘㄨˋ ㄐㄩcùjū古代一種踢皮製球的運動遊戲。春秋時期,在齊國都城臨淄興起。漢代作為訓練士兵、考察評估兵將體能的方式之一。唐、宋時盛行於民間,用以娛樂。至清代中期逐漸衰微。是足球運動的起源。也作「踢鞠」、「踢毬」、「踢圓」、「蹴圓」、「蹴球」、「蹋鞠」。
蹴鞠 -中国文化史辞典
又稱踏鞠。中國古代的足球遊戲。殷商蔔辭中有這麼一段記載:“庚寅蔔,貞:乎舞,從雨。”意為在庚寅這天占蔔,預兆吉利,國王呼喚跳舞,舞後,就下雨了。“”可能就是“蹴鞠”的初形,“○”表示球,“”表示兩只腳,是由腳和球組成的複合字。這是世界上最早關於足球活動的文字記載。春秋戰國時期,蹴鞠已很盛行。“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史記·蘇秦列傳》)。漢代蹴鞠作為訓練士兵的一種軍事體育項目。“踏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戲而講練之”(劉向《別錄》)。《漢書·藝文志》中將《蹴鞠》二十五篇列入“兵家伎巧”類。漢初長安城宮苑內的“鞠城”,就是很大規模的練習蹴鞠的場地。當時軍中的蹴鞠場,兩邊不設球門,而是在地上挖些小淺坑,稱為“鞠域”或“鞠室”,比賽時球被踢進“鞠域”,就和今天球被射入球門一樣。唐代的蹴鞠運動又有了很大發展。唐徐堅《初學記》介紹:“古用毛糾結為之,今用皮,以胞為裏,噓氣閉而蹴之”。這種使用充氣方法制作的皮球,無論從重量上還是在彈性上都比實心球優越得多。從唐仲無顏《氣球賦》中可以知道當時對球的充氣適度也很有研究,認為“終使滿而不溢”最佳。唐代蹴鞠場已設有球門。一種設雙球門,與今天的足球場相似;一種設單球門,即將球門設在場子的中央,比賽的雙方位於球門兩邊賽球,以進球數字多少決定勝負。非對抗性競賽不用球門,花樣繁多。如“一般場戶”中的“一人場”,即一人要球,身體各部分都可以接觸球,是個人健身運動;“二人場”,是兩人耍球,可以對傳;“七人場”,又稱“落花流水”,七個人站在一條線上,隔人傳球;“九人場”,又稱“踢花心”,一人站在中央,八人在四周,由站在中央的人依次供球。又如“白打場戶”,也是不用球門的打法,由兩人或多人(偶數)對踢。還有以踢高為特征的“趯鞠”。宋代蹴鞠運動十分盛行。宮廷中設有球隊,隊員分為三等,頭等叫“毬頭”,二等叫“次毬頭”,三等為普通隊員,每隊有毬頭一名,次毬頭兩名,普通隊員十餘人。朝廷舉辦的各種盛會中往往有蹴鞠比賽。宋代蹴鞠場的單球門不同於唐代,“約高三丈許,雜彩結絡,留門一尺許”(《東京夢華錄》)。當時人又稱此門為“風流眼”。明朝稱無球門的蹴鞠表演為“踢鞠”;稱有球門的蹴鞠競賽力“蹴球”。清代此項活動不甚盛行。女子蹴鞠活動在唐代已很普及。宋代的陶枕、銅鏡以及明代的青花瓷器上有不少反映婦女蹴鞠的圖案。明代的彭雲秀,人稱“女流清芬”,踢得一腳好球,詩人詹同文特贈《滾弄行》詩一首,稱贊她的技藝。清李漁的《美人千態詞》也記述了女子蹴鞠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