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佚-中華語文大辭典
輯佚辑佚ㄐ丨ˊ 丨ˋjíyì1.彙整、編錄散失在文集以外的文稿或資料。[例]鉤沉~。2.用輯佚的方法編成的書籍或文章。多用於書名。[例]《永樂大典方志~》|《玉函山房~書》。
輯佚 -中国文化史辞典
古籍年代久遠,由於種種原因,致使全書亡佚,後人據他書所引該書佚文,掇拾編次,拼湊成書,這種工作,叫輯佚。古代許多學者很重視輯佚工作,南宋王應麟輯有《三家詩考》、《周易鄭氏注》等。清乾隆時編纂《四庫全書》,由《永樂大典》所輯諸書,計有三百七十五種,四千九百二十六卷。清代私人輯佚成就最大的,一是嚴可均輯《全上古秦漢三國六朝文》,搜輯唐以前作家三千四百九十人的作品,為研究古典文學提供了重要資料;二是馬國翰輯《玉函山房輯佚書》,搜輯佚書六百一十七種,七百餘卷。輯佚不是簡單地搜求佚文,按條抄錄,古人引書常不照錄原文,加以年代久遠,輾轉摘引,難免發生張冠李戴或脫文增字等現象,不加細心考定,便易致誤。因而輯佚是一項難度較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