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般法-辞源3
【轉般法】唐 宋漕運方式之一。般,同“搬”。唐 開元二十二年,裴耀卿於古 汴河口築 河陰倉,使 江 淮漕糧運此納貯,候水轉運,經 黃河 渭水運至 長安。宋自 開寶五年起,陸續在漕運路上 泗 楚 真 揚四州分設轉般倉,卸納東南六路漕糧,再換船轉運至京師。熙寧時被直達法取代。後時復時廢,或兩法兼用。參閲 文獻通考二五 國用 漕運。
轉般法 -中国文化史辞典
宋代采用的分段運輸漕糧辦法。起源很早,《史記·項羽本紀》就有“轉漕”的記載。宋初因汴河冬季水涸,漕糧不能直達京師。為保證京師糧食供運,從開寶五年(972年)起,陸續在泗、楚、真、揚四州漕運的主要地段設置“轉般倉”,分別收儲東南六路的漕糧。天聖年間,將真州、楚州兩處河堰改建成水閘,漕運在一定限度內能夠相通,東南的金帛茶布可以直達京師,但漕糧仍舊采用轉般法。崇寧三年(1104年)將六路漕糧也直運京師,叫“直達法”。此後,轉般法、直達法有時獨用,有時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