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賦-中華語文大辭典
辭賦辞赋ㄘˊ ㄈㄨˋcífù文學體裁辭和賦的合稱。以抒情為主,講求聲調之美,並注重排比鋪陳的韻文。也作「詞賦」。
辭賦 -中国文化史辞典
漢代對辭和賦的統稱。辭即楚辭,漢人把它歸入賦類。賦是由《詩經》、《楚辭》發展而來的一種文體,它起源於戰國荀況的《賦篇》,漢代形成一種特定的體制。賦的特點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文心雕龍·詮賦》)。漢賦是最能體現鋪陳事物這一特點的,如揚雄的《解嘲》。那些描寫京都和苑囿的賦更是極盡描摹鋪陳之能事,著名的如司馬相如的《上林賦》、班固的《西都賦》。賦要押韻,句式一般以四言和六言為主。典型的漢賦多夾雜散文句子,詩、騷則基本上沒有散句。詩、騷的語言往往是突躍式的,不講究形式上的聯系,而賦則與散文一樣,在句與句、段與段之間多用“故”、“是故”、“然而”、“若夫”、“且”、“遂”之類的連結詞語來連接上下文。另外,從內容上來看,賦比詩、騷抒情的成分少,詠物說理、客觀敘寫的成分多。賦的性質介於詩和散文之間。賦又可分古賦、俳賦、律賦和文賦四種。漢代的賦是古賦,其特點是:一般比較長,多采用問答式,韻文中夾雜散文,句式以四言六言為主。六朝的賦是俳賦,又叫駢賦。其篇幅一般比較短小,除用韻外,駢偶和用典是它的特點。如江淹的《別賦》。律賦是唐宋時代科舉考試所采用的一種試體賦。它比駢賦更追求對仗工整,並注意平仄諧和,對押韻也有嚴格的規定。宋代範仲淹《金在熔賦》便是這類作品。文賦是受唐宋古文運動影響而產生的。中唐以後,古文家所作的賦,逐漸以散代駢,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隨便,更加接近散文。其典型作品有蘇軾的《前赤壁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