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體詩-中華語文大辭典
近體詩近体诗ㄐ丨ㄣˋ ㄊ丨ˇ ㄕjìntǐshī一種詩體。興盛於唐代,有絕句、律詩、排律三種格式。除排律外,其字數、句數、平仄、對仗、聲律等都有嚴格的限制(與「古詩」、「古體詩」相區別)。也作「今體詩」。
近體詩 -中国文化史辞典
舊體詩的一大類別。其特點是格律嚴密。因為它產生於齊武帝永明年間,故稱為“永明體”(參見“永明體”條)。至唐代,這類詩歌逐漸發展成熟,趨於定型化。為了跟古體詩相區別,唐人將這種詩體稱為“近體詩”、“今體詩”,或“律體詩”。近體詩在形式上的要求是:一、字數和句數有嚴格規定;二、只押平聲韻,押韻的位置固定,而且不准換韻;三、平仄配置有一定規矩;四、某些句子必須對偶。近體詩包括絕句、律詩。絕句分五絕、七絕兩種。五字四句的叫五絕,七字四句的叫七絕。律詩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之分,五字八句的叫五律,七字八句的叫七律。此外,還有罕見的三韻小律和六言律詩。排律,又叫長律,是律詩的延長,就是每首十句以上的律詩。除了開頭兩句和末尾兩句可以不對仗外,中間的句子一律用對仗。它的一切規律都以律詩為標准,其韻數多用整數,如十韻、二十韻、三十韻等;六十韻以上者,往往湊足一百韻(二百句)。自中唐以後,科舉考試做詩,叫作“試帖詩”,用的是五言排律,限定六韻或八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