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濟渠-中華語文大辭典
通濟渠通济渠ㄊㄨㄥ ㄐ丨ˋ ㄑㄩˊtōnɡjìqúㄊㄨㄥ ㄐ丨ˇ ㄑㄩˊtōnɡjǐqú古運河名。連接黃河與淮河,溝通洛陽(今河南洛陽)至揚州(今江蘇揚州)的漕運。分東西兩段:西段起自洛陽西苑,引穀水、洛水,貫穿洛陽城東出,沿東漢時陽渠故道至偃師(今河南偃師)入洛水,最後入黃河;東段起自板渚(今河南滎陽北)引黃河東行,途經數縣境,至江蘇盱眙入淮河。全長600多公里。隋煬帝大業元年(605)開鑿,為隋代所開鑿的最重要運河。唐時改名廣濟渠,唐、宋時稱運河西段為漕渠與洛水,東段為汴河或汴渠。歷經隋、唐、五代、宋、遼、西夏、金、元等朝代,通航700餘年,促進了中原和江淮地區之間經濟和文化的交流,為古代的重要水利工程。
通濟渠-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通濟渠ㄊㄨㄥ ㄐㄧˋ ㄑㄩˊtōng jì qú運河名。隋煬帝大業元年開鑿,北通運河,再從板渚向東南到達淮河,南與邗溝連接,是煬帝遊幸江南的主要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