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員-中華語文大辭典
道員道员ㄉㄠˋ ㄩㄢˊdàoyuán明、清地方各道主官的統稱。明初布政司、按察司因轄區大而事繁,遂由布政司的左右參政、參議分理錢穀,稱為「分守道」;按察司的副使、僉事分理刑名,稱為「分巡道」。此為「道員」稱謂之始。清乾隆時裁參政、參議、副使、僉事等職,專稱分守、分巡二道長官為道員,多兼兵備銜,轄府、州、縣,乃成為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級行政長官。此外又設督糧、鹽法諸道。清末在各省亦設有巡警、勸業等道。也作「道臺」。
道員 -中国文化史辞典
官名。明代省級最高機構有都指揮使司、布政司、按察司。布、按兩司的佐貳本與長官同在省城,後將一省劃為數個小監察區,稱為道,由布政司佐官參政、參議分理各道錢穀,稱為分守道,按察司佐官副使、僉事分理各道刑名,稱為分巡道。此外又有一種無地盤的專職道員如督糧道、提學道等。這是道員稱謂之初。明代道員是差使,本身無品級,其品級視所帶銜而定。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裁省參政、參議、副使、僉事等,專設分守、分巡道,一律定為正四品官,多兼兵備銜,管轄府州,成為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級行政長官。此外又設督糧、鹽法等道。清末在各省置巡警、勸業二道,各司其專職。道員別稱為道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