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器 -中国文化史辞典
道指萬物的本原,總規律,器指萬物的現象、實在。語出《易·系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對道與器相互關系的不同理解,反映了在宇宙本體論上的分歧。宋代理學,提出“理”即“道”,屬第一性;“氣”即“器”,屬第二性。程顥說“理”是他“自家體貼出來的”一種客觀精神(《二程外書》卷十三),“乃器(物質)而言,而非道也。”程頤說,“萬物皆此一理(道)”(《二程遺書》卷十五),萬物本原於非物質的“道”。南宋朱熹發揮二程“道器說”,認為理“存乎是氣之中”(《朱子語類》卷一),但“若在理上看,則未有物,而已有之理”(《朱子文集·答劉叔文》),即在物質世界(器)出現之前,就有“理(道)”的存在,形成了以客觀精神為本體的道器論。明清之際王夫之對“道器”作了唯物主義的解釋:“道者器之道”,“道”是物質本身存在的道理;“器者不可謂之道之器也”,“器(物質)”不能說是由“道”派生出來的,“天下惟器而已”,世界是物質的(《周易外傳·系辭上傳》第十二章)。
道器-汉语大词典
道器1.语本《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器为中国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道是无形的,含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器是有形象的,指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道器关系实即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
2.通权达变与拘泥古板。
●隋王通《中说·周公》:“温彦博问:‘嵇康、阮籍何人也?’子曰:‘古之名理者,而不能穷也。’曰:‘何谓也?’子曰:‘道不足而器有余。’曰:‘敢问道器?’子曰:‘通变之谓道,执方之谓器。’”
3.儒家经典的要义及各儒家流派对经典要义的诠释。
●元虞集《鹤山书院记》:“于是传注之所存者,其舛讹抵牾之相承,既无以明辨其非是,而名物度数之幸在者,又不察其本原,诚使有为于世,何以征圣人制作之意,而为因革损益之器哉!魏氏又有忧于此也,故其致知之日,加意于《仪礼》、《周官》、大小《戴》之记,及取诸经注疏正义之文,据事别类而录之,谓之《九经要义》。其志将以见夫道器之不离,而有以正其臆说聚讼之惑世。”
4.谓大器。
●清王夫之《牧石先生暨吴太恭人合祔墓表》:“于童年,小有过失,少峰公责谴门外,永夕下钥,时当除夕,风雪凄迷。先考私从隙道掖令归寝。先生引咎自责,必遵庭命。翼日元旦,少峰公方启扉焚香,先生怡颜长跽。少峰公且喜且泣,称其允为道器。”
5.指精神及物质文明。
●梁启超《新民说》十一:“言文分而人智局也,文字为发明道器第一要件。其繁简难易,常与民族文明程度之高下为比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