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言-中華語文大辭典
違言违言ㄨㄟˊ 丨ㄢˊwéiyán1.〈書〉因言語衝突而失和。[例]鄭、息有~,息侯伐鄭,鄭伯與戰于竟(《左傳‧隱公十一年》)。2.〈書〉不合情理的話;不適當的言論。[例]邪行亡乎體,~不存口(《管子‧戒》)∣公主未免挾貴自尊,曖忍無可忍,屢有~(《唐史演義‧第六十回》)。
違言-辞源3
【違言】㊀以言語不合而失和。左傳 隱十一年:“鄭 息有違言,息侯伐 鄭。”注:“以言語相違恨。”新唐書二二三下 盧杞傳:“時 幽州 朱滔與 泚有違言,誣其軍司馬 蔡廷玉間鬩,請殺之。”㊁不順之言。管子 戒:“邪行亡乎體,違言不存口。”注:“體無邪行,口言必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