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地-辞源3
【避地】因避災禍而移居他處。後漢書六八 許劭傳:“王室將亂,吾欲避地 淮海,以全老幼。”宋 呂本中 東萊先生詩集十二 連州陽山歸路 三絶之二:“兒女不知來避地,強言風物勝江南。”
避地-汉语大词典
避地1.谓迁地以避灾祸。
●《汉书·叙传上》:“始皇之末,班壹避地于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群。”
●《汉书·叙传上》:“﹝班彪﹞知隗嚣终不寤,乃避地于河西。”
颜师古注:“地,古地字。”
●《后汉书·东夷传·濊》:“汉初大乱,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
●晋张华《博物志》卷六:“初,粲与族兄凯避地荆州,依刘表。”
●宋文天祥《指南后录·东海集序》:“自丧乱后,友人挈家避地。”
●清姚椿《<乔处士遗集>序》:“尝避地至吾郡,交几社诸人。”
2.犹言避世隐居。
●《后汉书·郅恽传》:“﹝郅恽﹞后坐事左转芒长,又免归,避地教授,著书八篇。”
李贤注:“避地,谓隐遁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山中有三精舍,高薨凌虚,垂檐带空。俯眺平林,烟香在下,水陆宁晏,足为避地之乡矣!”
●明徐枋《送筇在师游越》诗:“此行非避地,乘兴独相求。”
避地(2)(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