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爛陀-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那爛陀ㄋㄚˋ ㄌㄢˋ ㄊㄨㄛˊnà làn tuó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東的佛寺。在今印度比哈爾省巴臘貢(Baragaon)。相傳是帝日王為北印度曷羅社盤社(Rājavamsa)比丘所建,後經歷代國王擴建,成為古印度規模宏偉的佛教寺院,更是七、八世紀印度佛教最高學府。護法、月護、戒賢、月稱等著名論師都曾在此講學,中國高僧如玄奘、義淨等也留學於此。毀於十二世紀。
那爛陀-辞源3
【那₅爛陀】陀,也作“陁”。古 印度 摩揭陀國的寺名。唐 玄奘 義淨等入 天竺求法,皆曾停居此寺。大唐西域記九 摩揭陀國下:“從此北行三十餘里,至 那爛陀,唐言 施無厭僧伽藍。聞之耆舊曰:‘此伽藍南庵 没羅林中有池,其龍名 那爛陀,傍建伽藍,因取爲稱。’從其實議,是 如來在昔修菩薩行,爲大國王,建都此地;悲愍衆生,好樂周給,美其德,號施無猒,由是伽藍因以爲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