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繇-中華語文大辭典
鍾繇锺繇ㄓㄨㄥ 丨ㄡˊzhōnɡyóu人名(151-230),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三國魏書法家。東漢獻帝時舉孝濂,歷官至尚書僕射,封東亭武侯。魏國初建,封宰相,明帝時,封定陵侯,授太傅,人稱「鍾太傅」。工書,師法曹喜、蔡邕、劉德昇,博取眾長,兼善各體,尤精隸、楷書,唐‧張懷瓘《書斷》謂其「雖習曹、蔡隸法,藝過於師,青出於藍,獨探神妙。」其楷書古樸自然,為書法史上,由隸入楷轉型期之新體,《宣和書譜》譽為「正書之祖」,而孫過庭《書譜‧序》則與張芝並稱「鍾張」。惟早在南朝梁代,陶弘景已有鍾繇真跡未傳之嘆。今存世書跡,多為後世摹刻或偽託。如隸書〈魏公卿上尊號表〉、〈魏受禪表〉,法帖有小楷〈書宣示表〉、〈還示表〉、〈荐季直表〉、〈賀捷表〉,行楷〈白騎帖〉、〈雪寒帖〉等。
鍾繇-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鍾繇ㄓㄨㄥ ㄧㄡˊzhōng yóu人名。(西元151~230)字元常,三國魏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東)人。漢末孝廉,封東武亭侯;入魏時官至太傅,人稱鍾太傅。最善銘石書(隸)、章程書(楷)、行押書(行草)三體,隸書極佳,惟傳世以楷書得名。作品古樸自然,成為書法發展史上,由隸入楷轉形期的新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