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枘-中華語文大辭典
鑿枘凿枘ㄗㄠˊ ㄖㄨㄟˋzáoruì1.〈書〉指器物的卯眼和榫頭。後也用於比喻彼此投合。[例]漆木為牌,長六寸,闊三寸,腹背刻字而中分之,置~令可合(《宋史‧卷一九七‧兵志十一‧器甲之制》)|有文、武之規矩,而無周、呂之~,則功業不成(漢‧桓寬《鹽鐵論‧非鞅》)。2.〈書〉方鑿圓枘的省文。方形的卯眼,圓形的榫頭。比喻兩者不相投合。[例]紛餘似~,方圓殊未工(南朝梁‧劉孝綽〈答何記室詩〉)|脫履相假,女喜著之,幸不~(《聊齋志異‧卷二‧鳳陽士人》)。
鑿枘-辞源3
【鑿₂枘】㊀“圓鑿方枘”之略語。謂不相容。楚辭 戰國 楚 宋玉 九辯:“圜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鋙而難入。”後人沿用而去方圓二字。唐 劉知幾 史通 自敘:“凡所著述,嘗欲行其舊議,而當時同作諸士及監修貴臣,每與其鑿枘相違,齟齬難入。”㊁鑿枘相合,比喻投契、迎合。莊子 在宥:“吾未知聖知之不爲桁楊椄槢也,仁義之不爲桎梏鑿枘也。”淮南子 俶真:“於是萬民乃始慲觟離跂,各欲行其知僞,以求鑿枘於世,而錯擇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