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中華語文大辭典
長城长城ㄔㄤˊ ㄔㄥˊchánɡchénɡ1.萬里長城的簡稱。古代偉大建築工程之一。東起河北山海關,中經天津、北京、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西至甘肅嘉峪關,全長8851.8公里。始建於戰國時期,歷代多有增建或整修。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名錄。2.比喻可以倚重的人或堅不可摧的力量。[例]李將軍堪稱國之~|國軍是保家衛國的鋼鐵~。3.比喻勢力、地位等。[例]自毀~。
長城 -中国文化史辞典
始建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各國諸侯為了互相防禦,於險要處修築城牆。後為防禦北方匈奴、東胡等族的騷擾,秦、趙,燕三國在北部修築高大城牆。秦統一中國後,在原有基礎上修建萬裏長城,奠定了現存的規模。以後曆代均加以修整,至明代,蒙古與女真族崛起,為加強防禦,對長城加以改建,部分地段用磚石重建,增築烽火台。此時長城更為完整,東起山海關,西迄嘉峪關,橫穿河北、北京、山西、內蒙古、寧夏、陝西、甘肅,綿延六千七百公裏,為世界最偉大古建築之一。長城東端山海關在河北秦皇島市東北。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徐達在此建關設防。此關北依燕山,南臨渤海,山海關之名由此而來。地勢險峻,為咽喉要道,系兵家必爭之地。山海關的東城門即著名之“天下第一關”,關口為高十二米的長方形城台,城台中部為拱門。台上築箭樓,有兩重簷,上為九脊歇山頂,上層簷下高懸“天下第一關”匾額,是明代進士蕭顯墨跡。長城西端嘉峪關在甘肅嘉峪山西麓,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關城呈梯形,牆高九米,垛牆高一點七米,四角有角樓,南、北城牆上居中有敵樓。內城開東西兩道正門,上築城台,建有三層木結構關樓,高十七米。西甕城外築有凸形羅城,長二百八十七米,厚六米餘,中間開門,門額鐫有“嘉峪關”三字。八達嶺關城(即居唐關北口)在北京市西北延慶縣境,是長城的一個重要隘口。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東門額題“居庸外鎮”,西門額題“北門鎖鑰”。關城兩側,長城延伸,依山起伏,宛如蒼龍蟠曲,異常壯觀。此段長城高大堅固,皆以特制巨型牆磚砌成外殼,中實碎石黃土,下為條石台基。城上方磚鋪地,上有女牆,垛口下有射洞。每隔數百米均築有城台,城台分三種類型:一為敵台,有兩層,頂部為平台,下為守軍駐處;一為牆台,台面與牆頂齊平,上有簡單小屋,供放哨者躲避風雨之用;一為戰台,築於險要處,共三層,下層為無門窗之高台,中為空室,可儲存兵器,有射洞,上層有垛口,供鍭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