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纓-中華語文大辭典
長纓长缨ㄔㄤˊ 丨ㄥchánɡyīnɡ1.〈書〉長帶子;長絲帶。[例]臨河濯~,念子悵悠悠(《文選‧李陵‧與蘇武詩三首之二》)。2.〈書〉指達官貴人。[例]賜浴皆~,與宴非短褐(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3.〈書〉指捆縛敵人用的長繩。[例]臣靖執~,智勇伏囚拘(唐‧柳宗元〈唐鐃歌鼓吹曲‧高昌〉)。
長纓-辞源3
【長纓】㊀古時繫冠之長絲帶。韓非子 外儲左上:“鄒君好服長纓,左右皆服長纓,纓甚貴。”晉 陶潛 陶淵明集四 詠荆軻:“雄髮指危冠,猛氣衝長纓。”亦借指華衣美服之達官顯貴。唐 杜甫 杜工部詩十二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㊁指駕車時套於馬頸上之長革帶。唐 杜甫 杜工部詩十三 述古之一:“赤驥頓長纓,非無萬里姿。悲鳴淚至地,爲問馭者誰?”㊂ 漢書六四下 終軍傳:“軍自請:‘願受長纓,必羈 南越王而致之闕下。’”後因以長纓指縛敵之長繩。唐 劉長卿 劉隨州集七 奉和李大夫同呂評事太行苦熱行……仍呈王員外:“何勞短兵接,自有長纓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