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通寶-中華語文大辭典
開元通寶开元通宝ㄎㄞ ㄩㄢˊ ㄊㄨㄥ ㄅㄠˇkāiyuán tōnɡbǎo古錢幣名。唐武德四年(621),廢五銖後開始鑄造。幣面上、下、右、左有「開元通寶」四字。「開元」指開創新紀元,非指年號。有不少人把「開元通寶」四字按順時針方向回環讀作「開通元寶」。為後世銅幣以「通寶」或「元寶」為名的由來。此後,五代南唐和五代閩以及太平天國也曾鑄造錢幣「開元通寶」。
開元通寶 -中国文化史辞典
古銅幣名。唐高宗武德四年(621年),廢止五銖錢,鑄造新錢,錢文為“開元通寶”四字,簡稱開元錢或“開元”,意謂開辟新紀元,並非年號;“通寶”,意為通行寶貨。開元通寶在我國貨幣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一、唐以前的錢幣,絕大部分以重量為名稱(如“五銖錢”);自“開元通寶”錢起,不再以重量為名稱,而改稱寶,或通寶、元寶等等。二、開元通寶不標重量,標准的開元錢每枚重二銖四絫(二十四銖合一兩,十絫合一銖),每十枚重一兩。從此以後,我國衡制不再以銖、絫計算,而改用兩、錢、分、厘的十進位法(其中的“錢”即指開元錢一枚的重量)。三、開元錢不但是唐代最通行的錢,而且在形制和輕重上,也成為後代銅錢的標准。這一點與五銖錢有相似之處。唐代兩百多年間,開元錢常常鑄造,版別很多。唐武宗會昌年間(841—846年)鑄造的開元錢,一般稱為“會昌開元”。它和普通開元錢不同的地方,是背面鑄有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