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宫殿的侧门。唐 韩愈《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诗:“拜疏移閤门,为忠寧自谋?”沉钦韩 注:“《六典》:‘宣政殿 之左曰 东上閤,右曰 西上閤。’《事文类聚》:‘《续通典》:“天祐 二年勅:东上 西上 閤门,制置各别。至于常事,则以 东上 居先。或大忌进名,遂用 西閤 为便。”知常日章奏於 东閤 门进也。’”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恚恨》:“会昌 中,回 为刑部侍郎,謩 为御史中丞,尝与次对,官三数人候对於閤门。”宋 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今学士初拜,自 东华门 入,至 左承天门 下马;待詔、院吏自 左承天门 双引至閤门。此亦用 唐 故事也。”清 唐孙华《戏咏古事》:“閤门驱出后房空,一事无情事事同。”
2.宋 代负责官员朝参、宴饮、礼仪等事宜的机关。宋 吴自牧《梦粱录·閤职》:“閤门,在和 寧门外,掌朝参、朝贺、上殿、到班、上官等仪范。有知閤、簿书、宣赞及閤门祗候、寄班等官。”一本作“阁门”。宋 陈亮《与徐彦才大谏书》:“伏见朝廷繇一閤门之官而迁一执政,公论沸腾。”清 吴伟业《吾谷行》:“便殿含毫题詔溼,閤门走马报花开。”
3.指閤门使。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百官入殿门,閤门輒促之曰:‘那行。’”清 独逸窝退士《笑笑录·刘贡父谑王汾》:“王 使人询之閤门,乃是有旨。”参见“閤门使”。
閤门司-中国历代职官辞典
閤门司
宋官署名。掌皇帝朝会、宴享时赞相礼仪,凡文武官自宰相,宗室自亲王,外国使节与少数民族首领朝见、谢辞时,按其品秩引导序班,赞其拜舞并纠其迭失。东上閤门掌庆礼奉表,西上閤门掌慰礼进名。有东、西上閤门使与副使、宣赞舍人(通事舍人、閤门祗候。閤门使与副使承接皇帝旨命,宣赞舍人传宣赞谒,閤门祗候分别辅佐宣赞舍人,诸官皆武臣清要之选。熙宁四年(1071),以武臣子弟为看班祗候,在殿庭学习礼仪,熟悉后使为閤门祗候。閤门使与副使多以外石油、勋贵充任,地位相当于侍从官,仅为迁转之阶而不任事,另以他官主管本司事务,称知閤门事。建炎元年(1127),并东、西上閤门。绍兴五年(1135),诏右武大夫以上皆称知閤门事兼客省、四方馆事,官未至者称同知閤门事同兼客省、四方馆事,称同知者在知閤门之下,宣赞舍人与閤门祗候皆为閤职。乾道六年(1170),又置閤门舍人,以武举入官者充任,掌平时及皇帝外出时觉察失仪并侍立,六参、常朝,后殿引亲王问侯皇帝起居,并仿儒臣馆阁之制,召试中书省后,方加任命。淳熙年间(1174-1189),又置看班祗候,以忠训郎以下官充任,秉义郎以上方除閤门祗候,并须清廉干练,有方略,善用弓马。两任亲民官而无阙误及曾在沿边为官者方能充任。金宣徽院閤门有东上閤门使、副使主管閤门事,西上閤门使、副使掌赞导殿庭礼仪,閤门通事舍人掌通班赞唱、承奏劳问,并有閤门祗候。
閤门舍人-中国历代职官辞典
閤门舍人
见“閤门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