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軍 -中国文化史辞典
清朝兵制。在八旗兵、綠營兵外,另行召募成營的軍隊。其士兵稱為“勇”,以表示和原有的兵不同。兵員多少不定,分布各地,遇有軍情則由將帥調發征戍。乾隆、嘉慶時,為了鎮壓各地起義,清政府曾暫募勇營,事平隨即撤銷。鹹豐二年(1852年),清政府命曾國藩治湖南練勇,定湘軍營哨之制,這是防軍營制的開始。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後,清政府在各地以勇營屯駐設防,其餉銀高於綠營兵,這才正式有防軍的名稱。同治元年(1862年),在額兵內選五百人,後再增至二千五百人,分為五營,改用新式武器,組成練軍,實際上就是防軍。其制,在營下分十隊,領兵官有總統、翼長、管帶、副管帶等。光緒中葉,改防軍、練軍為巡防隊。
防軍-辞源3
【防軍】清之募兵。其士兵稱勇,以别於八旗兵和綠營兵。乾隆 嘉慶時鎮壓農民和少數民族起義時暫募勇營,事後卽撤。太平天囯運動失敗後,清政府在各地以勇營駐防,始有防軍之名,其餉銀較綠營爲高。光緒中期後,防軍改稱巡防隊。參閲 清史稾 兵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