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中華語文大辭典
阿含經阿含经ㄚ ㄏㄢˊ ㄐ丨ㄥāhánjīnɡ阿含意為「所傳承的」,指傳承佛陀教法的聖典。佛滅度後,弟子將口耳相傳的佛陀教法集結、整理,逐漸形成特定的經文結構,此即《阿含經》的十二分教:經、重頌、孤起頌、因緣、本事、本生、未曾有法、譬喻、論義、自說、方廣、授記。今日南傳五部《阿含經》為上座部完整教法,以巴利語書寫,即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北傳則匯集其他諸部派經典而成北傳四《阿含經》,以梵文書寫,即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阿含,梵āgama)
雜阿含經-中華語文大辭典
雜阿含經杂阿含经ㄗㄚˊ ㄚ ㄏㄢˊ ㄐ丨ㄥzá āhán jīnɡ書名。佛教典籍。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五十卷。求那跋陀羅在元嘉二十年(443)於祇洹寺口述,寶雲傳譯漢文,慧觀筆錄。因彙集短而雜之經而成,故名。本書內容闡明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以為禪觀之用,由此悟入一切法無常、苦、空、無我,而得真正的解脫。本書較諸其他《阿含經》,為最大部者,也是成立時期最早者。為北傳四《阿含經》之一(其他三部為《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收於《大正藏》第二冊。(阿含,梵āgama)